山東省生态環境委員會辦公室印發《山東省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(2021—2025年)》,制定了(le/liǎo)打好藍天保衛戰的(de)十條措施,詳情如下:
山東省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(2021—2025年)
爲(wéi / wèi)全面改善空氣質量,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,結合我省實際,制定本行動計劃。
總體要(yào / yāo)求: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以(yǐ)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爲(wéi / wèi)核心,以(yǐ)減少重污染天氣和(hé / huò)解決人(rén)民群衆身邊的(de)突出(chū)大(dà)氣環境問題爲(wéi / wèi)重點,強化細顆粒物(PM2.5)和(hé / huò)臭氧(O3)協同控制,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,實現生态環境高水平保護和(hé / huò)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主要(yào / yāo)目标:到(dào)2025年,全省PM2.5年均濃度達到(dào)38微克/立方米,O3濃度保持穩定,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(dào)72.5%,重度及以(yǐ)上(shàng)污染天數比例不(bù)超過0.8%。(以(yǐ)上(shàng)指标待生态環境部正式下發後再根據情況作相應調整)
一(yī / yì /yí)、淘汰低效落後産能
聚焦鋼鐵、地(dì / de)煉、焦化、煤電、水泥、輪胎、煤炭、化工8個(gè)重點行業,加快淘汰低效落後産能。嚴格執行質量、環保、能耗、安全等法規标準,按照《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》,對“淘汰類”落後生産工藝裝備和(hé / huò)落後産品全部淘汰出(chū)清。各市聚焦“高耗能、高污染、高排放、高風險”等行業,分類組織實施轉移、壓減、整合、關停任務。到(dào)2025年,傳輸通道(dào)城市和(hé / huò)膠濟鐵路沿線地(dì / de)區的(de)鋼鐵産能應退盡退,沿海地(dì / de)區鋼鐵産能占比提升到(dào)70%以(yǐ)上(shàng);提高地(dì / de)煉行業的(de)區域集中度和(hé / huò)規模集約化程度,在(zài)布局新的(de)大(dà)型煉化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項目基礎上(shàng),将500萬噸及以(yǐ)下未實現煉化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的(de)地(dì / de)煉企業煉油産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;全省焦化企業戶數壓減到(dào)20家以(yǐ)内,單廠區焦化産能100萬噸/年以(yǐ)下的(de)全部退出(chū);除特種水泥熟料和(hé / huò)化工配套水泥熟料生産線外,2500噸/日以(yǐ)下的(de)水泥熟料生産線全部整合退出(chū)。(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廳、省發展改革委牽頭,各市、縣[市、區]人(rén)民政府落實。以(yǐ)下均需各市、縣[市、區]人(rén)民政府落實,不(bù)再列出(chū))按照“發現一(yī / yì /yí)起、處置一(yī / yì /yí)起”的(de)原則,實行“散亂污”企業動态清零。(省生态環境廳、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)嚴格項目準入,高耗能、高排放(以(yǐ)下簡稱“兩高”)項目建設做到(dào)産能減量、能耗減量、煤炭減量、碳排放減量和(hé / huò)污染物排放減量“五個(gè)減量”替代。有序推進“兩高”項目清理工作,确保“三個(gè)堅決”落實到(dào)位,未納入國(guó)家規劃的(de)煉油、乙烯、對二甲苯、煤制油氣項目,一(yī / yì /yí)律不(bù)得建設。(省發展改革委、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廳、省能源局、省生态環境廳牽頭)
二、壓減煤炭消費量
持續壓減煤炭消費總量,“十四五”期間,全省煤炭消費總量下降10%,控制在(zài)3.5億噸左右。(省發展改革委牽頭)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(dào)13%左右。(省能源局牽頭)制定碳達峰方案,推動鋼鐵、建材、有色、電力等重點行業率先達峰。(省發展改革委、省生态環境廳牽頭)加快能源低碳轉型,實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動,到(dào)2025年,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(dào)9000萬千瓦左右。持續推進“外電入魯”,到(dào)2025年,省外來(lái)電規模達到(dào)1700億千瓦時(shí)左右。(省發展改革委、省能源局牽頭)大(dà)力推進集中供熱和(hé / huò)餘熱利用,淘汰集中供熱範圍内的(de)燃煤鍋爐和(hé / huò)散煤,到(dào)2025年,工業餘熱利用量新增1.65億平方米。(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發展改革委、省生态環境廳、省能源局牽頭)基本完成30萬千瓦及以(yǐ)上(shàng)熱電聯産電廠30公裏供熱半徑範圍内低效小熱電機組(含自備電廠)關停整合。(省能源局牽頭)對以(yǐ)煤、石油焦、渣油、重油等爲(wéi / wèi)燃料的(de)工業爐窯,加快使用工廠餘熱、電廠熱力、清潔能源等進行替代。新、改、擴建熔化爐、加熱爐、熱處理爐、幹燥爐原則上(shàng)使用清潔低碳能源,不(bù)得使用煤炭、重油。(省生态環境廳、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)按照“先立後破”的(de)原則,持續推進清潔取暖改造,擴大(dà)集中供熱範圍,因地(dì / de)制宜推行氣代煤、電代煤、熱代煤、集中生物質等清潔采暖方式,力争2023年采暖季前實現平原地(dì / de)區清潔取暖全覆蓋。(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能源局、省發展改革委、省生态環境廳牽頭)
三、優化貨物運輸方式
優化交通運輸結構,大(dà)力發展鐵港聯運,基本形成大(dà)宗貨物和(hé / huò)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以(yǐ)鐵路、水路或管道(dào)爲(wéi / wèi)主的(de)格局。PM2.5和(hé / huò)O3未達标的(de)城市,新、改、擴建項目涉及大(dà)宗物料運輸的(de),應采用清潔運輸方式。支持砂石、煤炭、鋼鐵、電解鋁、電力、焦化、水泥等年運輸量150萬噸以(yǐ)上(shàng)的(de)大(dà)型工礦企業以(yǐ)及大(dà)型物流園區新(改、擴)建鐵路專用線。未建成鐵路專用線的(de),優先采用公鐵聯運、新能源車輛以(yǐ)及封閉式皮帶廊道(dào)等方式運輸。加快構建覆蓋全省的(de)原油、成品油、天然氣輸送網絡,完成山東天然氣環網及成品油管道(dào)建設。到(dào)2025年,大(dà)宗物料清潔運輸比例大(dà)幅提升。(省交通運輸廳、省發展改革委、省生态環境廳、省能源局、國(guó)鐵濟南局牽頭)
四、實施VOCs全過程污染防治
實施低VOCs含量工業塗料、油墨、膠粘劑、清洗劑等原輔料使用替代。新、改、擴建工業塗裝、包裝印刷等含VOCs原輔材料使用的(de)項目,原則上(shàng)使用低(無)VOCs含量産品。2025年年底前,各市至少建立30個(gè)替代試點項目,全省溶劑型工業塗料、溶劑型油墨使用比例分别降低20、15個(gè)百分點,溶劑型膠粘劑使用量下降20%。2021年年底前,完成現有VOCs廢氣收集率、治理設施同步運行率和(hé / huò)去除率排查工作,對達不(bù)到(dào)要(yào / yāo)求的(de)收集、治理設施進行更換或升級改造;組織開展有機廢氣排放系統旁路摸底排查,取消非必要(yào / yāo)的(de)旁路,确因安全生産等原因無法取消的(de),應安裝有效的(de)監控裝置納入監管。2025年年底前,煉化企業基本完成延遲焦化裝置密閉除焦改造。強化裝載廢氣收集治理,2022年年底前,萬噸級以(yǐ)上(shàng)原油、成品油碼頭全部完成油氣回收治理。2025年年底前,80%以(yǐ)上(shàng)的(de)油品運輸船舶具備油氣回收條件。符合國(guó)家标準規定的(de)儲油庫和(hé / huò)依法被确定爲(wéi / wèi)重點排污單位的(de)加油站,應安裝油氣回收自動監控設備并與生态環境部門聯網。持續推行加油站、油庫夜間加油、卸油措施。推動企業持續、規範開展洩漏檢測與修複(LDAR),提升LDAR質量,鼓勵石化、有機化工等大(dà)型企業自行開展LDAR。加強監督檢查,每年O3污染高發季前,對LDAR開展情況進行抽測和(hé / huò)檢查。2023年年底前,石化、化工行業集中的(de)城市和(hé / huò)工業園區要(yào / yāo)建立統一(yī / yì /yí)的(de)LDAR信息管理平台。(省生态環境廳牽頭)
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五、強化工業源NOx深度治理
嚴格治理設施運行監管,燃煤機組、鍋爐、鋼鐵企業污染排放穩定達到(dào)超低排放要(yào / yāo)求。2023年年底前,完成焦化、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。實施玻璃、陶瓷、鑄造、鐵合金、有色等行業污染深度治理,确保各類大(dà)氣污染物穩定達标排放。重點涉氣排放企業取消煙氣旁路,确因安全生産等原因無法取消的(de),應安裝有效監控裝置納入監管。引導重點企業在(zài)秋冬季安排停産檢修、維修,減少污染物排放。(省生态環境廳、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廳牽頭)
六、推動移動源污染管控
加強國(guó)六重型柴油貨車環保達标監管。落實新生産重型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要(yào / yāo)求,自2021年7月1日起,嚴禁生産、進口、銷售和(hé / huò)注冊登記不(bù)符合國(guó)家第六階段排放标準要(yào / yāo)求的(de)重型柴油車。國(guó)家要(yào / yāo)求和(hé / huò)鼓勵淘汰的(de)重型柴油車,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不(bù)予辦理遷入手續。嚴格新車源頭管控,加大(dà)機動車、發動機新生産、銷售及注冊登記環節監督檢查力度,實現全省主要(yào / yāo)生産企業和(hé / huò)主要(yào / yāo)銷售品牌全覆蓋。(省生态環境廳、省公安廳、省市場監管局、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廳、省商務廳牽頭)實施柴油貨車排放常态化執法檢查,在(zài)主要(yào / yāo)物流通道(dào)、集中停放地(dì / de)、物流園區、入魯主要(yào / yāo)通道(dào)等區域開展尾氣排放日常執法檢查,依法查處尾氣超标排放、治理設施不(bù)正常運行、OBD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爲(wéi / wèi)。(省生态環境廳、省公安廳、省交通運輸廳牽頭)擴大(dà)各市移動源高排放控制區範圍,将城市規劃區、高新區、開發區、各類工業園區和(hé / huò)工業集中區劃定爲(wéi / wèi)高排放汽車禁行區。(省生态環境廳牽頭)加快推進交通用能清潔化,推廣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使用,在(zài)保留必要(yào / yāo)燃油公交車用作應急保障的(de)基礎上(shàng),新增和(hé / huò)更新的(de)公交車中新能源車輛占比達到(dào)100%;新增和(hé / huò)更新的(de)出(chū)租車中新能源及清潔能源車輛占比達到(dào)80%。(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廳、省交通運輸廳、省财政廳、省科技廳、省發展改革委牽頭)
推進非道(dào)路移動機械治理。生态環境、自然資源、住房城鄉建設、交通運輸、水利等部門在(zài)各自職責範圍内對非道(dào)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管。開展銷售端前置編碼登記工作,加強源頭監管。到(dào)2022年,将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(dào)路移動機械的(de)區域擴大(dà)至各市、縣(市、區)建成區及鄉鎮(街道(dào))政府(辦事處)駐地(dì / de);在(zài)用機械以(yǐ)及新增國(guó)三機械全部安裝實時(shí)定位監控裝置,并與生态環境部門聯網。采取自動監控和(hé / huò)人(rén)工抽測模式開展排氣達标監管,倒逼淘汰或更新,2025年年底前,基本淘汰國(guó)一(yī / yì /yí)及以(yǐ)下排放标準或使用15年以(yǐ)上(shàng)的(de)非道(dào)路移動機械,具備條件的(de)允許更換國(guó)三及以(yǐ)上(shàng)排放标準的(de)發動機,鼓勵有條件的(de)地(dì / de)區提前實施非道(dào)路移動機械第四階段排放标準。(省生态環境廳牽頭)加快船舶受電裝置改造,做到(dào)應改盡改,沿海和(hé / huò)内河主要(yào / yāo)港口大(dà)型專業化泊位岸電使用實現常态化。(省交通運輸廳、山東海事局牽頭)
建立常态化油品監督檢查機制。開展生産、銷售、使用環節車用油品質量日常監督抽查抽測,集中打擊劣質油品存儲銷售集散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生産加工企業,清理取締黑加油站點、非法流動加油車,切實保障車用油品質量。(省市場監管局、省公安廳、省商務廳、省生态環境廳牽頭)建立在(zài)用汽油、柴油等油品的(de)溯源機制,不(bù)斷完善在(zài)用油品溯源程序,嚴厲打擊劣質油品。(省生态環境廳、省市場監管局、省交通運輸廳、省公安廳、省商務廳牽頭)
七、嚴格揚塵污染管控
加強施工揚塵精細化管控,建立并動态更新施工工地(dì / de)清單。全面推行綠色施工,将揚塵污染防治費用納入工程造價,各類施工工地(dì / de)嚴格落實揚塵污染防治措施,其中建築施工工地(dì / de)嚴格執行“六項措施”。規模以(yǐ)上(shàng)建築施工工地(dì / de)安裝在(zài)線監測和(hé / huò)視頻監控設施,并接入當地(dì / de)監管平台。加強執法監管,對問題嚴重的(de)依法依規實施聯合懲戒。(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交通運輸廳、省水利廳牽頭)強化道(dào)路揚塵綜合治理,到(dào)2025年,設區市和(hé / huò)縣(市)城市建成區道(dào)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(dào)85%。規範房屋建築(含拆除)工程、市政工程建築垃圾密閉運輸和(hé / huò)揚塵防控,通過視頻監控、車牌号識别、安裝衛星定位設備等措施,實行全過程監督。(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公安廳牽頭)大(dà)型煤炭、礦石等幹散貨碼頭物料堆場全面完成圍擋、苫蓋、自動噴淋等抑塵設施建設和(hé / huò)物料輸送系統封閉改造,鼓勵有條件的(de)碼頭堆場實施全封閉改造。(省交通運輸廳牽頭)推進露天礦山生态保護和(hé / huò)修複,加強對露天礦山生态環境的(de)監測。(省自然資源廳、省生态環境廳牽頭)實施城市降塵監測考核,各市平均降塵量不(bù)得高于(yú)7.5噸/月·平方公裏。鼓勵各市細化降塵控制要(yào / yāo)求,實施縣(市、區)降塵量逐月監測排名。(省生态環境廳牽頭)
八、完善環境監管信息化系統
加快空氣質量監測、污染源在(zài)線監控、移動源定位管控等信息數據集成應用,逐步提高污染溯源、問題診斷、應急響應能力。各市至少建成一(yī / yì /yí)處超級站,全省化工園區、大(dà)型石化企業具備VOCs組分自動監測能力,實現聯網運行。提高全省及16市空氣質量趨勢預測分析能力,重點加強O3預測預報能力建設。開展PM2.5和(hé / huò)O3污染協同防控“一(yī / yì /yí)市一(yī / yì /yí)策”跟蹤研究,提出(chū)PM2.5和(hé / huò)O3協同防控解決方案。積極參與大(dà)氣污染聯防聯控和(hé / huò)重污染應急聯動,健全區域聯合執法信息共享平台,實現區域監管數據互聯互通。創新監管方式,加強遙感衛星、紅外、無人(rén)機等新技術新設備運用,大(dà)力推進非現場執法。(省生态環境廳牽頭)
九、健全大(dà)氣政策标準體系
持續實施差别化電價政策,在(zài)保障民生用氣用電價格基本穩定的(de)基礎上(shàng),嚴格落實峰谷分時(shí)電價、階梯電價、天然氣輸配價格等價格政策。繼續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(hé / huò)生物質發電電價支持政策。(省發展改革委牽頭)健全财政激勵政策,加大(dà)财政資金對清潔取暖的(de)支持力度;各市、縣(市、區)要(yào / yāo)積極拓寬資金募集渠道(dào),确保清潔取暖改造後三年補貼不(bù)退坡。(省财政廳牽頭)開展移動源監管政策評估,完善全生命周期監管政策。持續完善地(dì / de)方大(dà)氣環境标準體系,制修訂VOCs等排放标準,研究制定氨排放、氨逃逸控制要(yào / yāo)求。(省生态環境廳、省市場監管局牽頭)
十、加強大(dà)氣環境監管
堅持依法治污,綜合運用按日連續處罰、查封扣押、限産停産、移送拘留等手段,依法從嚴處罰環境違法行爲(wéi / wèi)。加大(dà)省級生态環境保護督察力度。建立對重點排放源監測或檢測結果的(de)全程留痕、信息可追溯機制。嚴厲打擊不(bù)正常運行廢氣治理設施等環境違法違規行爲(wéi / wèi)。對企業自動監測監控設備運行情況開展專項檢查,嚴厲打擊自動監測監控設備不(bù)正常運行和(hé / huò)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爲(wéi / wèi);對排污單位和(hé / huò)第三方機構、人(rén)員參與弄虛作假的(de),分别依法追究責任。嚴格禁止以(yǐ)各種形式幹擾空氣質量監測站正常運行行爲(wéi / wèi)。各級政府要(yào / yāo)将稭稈禁燒納入年度工作重點,着重壓實鄉鎮(街道(dào))禁燒責任;積極探索創新巡查方式和(hé / huò)手段,加強重點時(shí)段、重點區域的(de)執法巡查,從嚴查處行政區域内“第一(yī / yì /yí)把火”。按照生态環境部部署,對已發排污許可證質量開展複核。建立以(yǐ)排污許可數據爲(wéi / wèi)基礎的(de)“雙随機、一(yī / yì /yí)公開”數據庫,将排污許可證與執行報告作爲(wéi / wèi)執法檢查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依據。加強排污許可證後管理,開展排污許可專項執法檢查,落實排污許可“一(yī / yì /yí)證式”管理。(省生态環境廳牽頭)
來(lái)源:中國(guó)大(dà)氣網